Wednesday, December 12, 2018

HSBC ten major risks in 2019

滙豐列出2019年十大風險



放大圖片

滙豐環球研究發表報告,列出2019年十大風險,包括貿易緊張、歐羅區危機2.0、美國聯儲局繼續加息等。

十大風險如下﹕


‧歐羅區危機2.0。經濟意外下跌是主要風險,歐盟主要機構領導層或可能出現變更。

‧貿易緊張。G20後的中美貿易談判仍存不確定性,世貿爭議及英國脫歐的問題令情況複雜。

‧氣候變化。極端的天氣事件或造成更多破壞。

‧美國企業利潤率下降。美國企業的利潤率處高水平,市場共識預測會進一步上升,但工資增長、貿易關稅及財務成本,均可能令企業成本上升。

‧新興市場改革。仍對新興市場維持審慎的看法,若新興市場開始專注於結構改革,以應付失衡情況,未知能否提升生產力及改善效率。

‧歐央行新非常規政策。歐羅區增長放緩,核心通脹維持低企,歐央行或重啟QE。

‧槓桿風險。美國非金融機構負債長期處高水平,平均信貸評級大幅下滑,上升中的槓桿及資金成本上升風險,令再融資面對挑戰。

‧聯儲局繼續加息。滙豐預測直至明年6月,聯儲局再加息三次,但核心通脹等因素或令聯儲局改變立場。

‧信貸拋售風險。互惠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面向較多零售投資者,或加大拋售情況。

‧固定收益波動性回歸。環球央行保持利率低企,但全球儲備流動縮減,趨勢或會改變成為風險。

Monday, December 3, 2018

345, 341, 52, 三隻我的愛股

從維他奶跑出想到十倍奉還真諦



12月2日,周日。「新聞點評」作者高天佑上周五談及羅氏家族一門三傑,桂祥、騰祥、芳祥兄弟三人分別創辦的維他奶(00345)、大家樂(00341)及大快活(00052),世紀初以來或先或後晉身「十年十倍股」。投資大眾夢寐以求的正是於茫茫股海裏覓得一兩隻ten-baggers,惟正如天佑兄所言,即使眼光獨到,也要有耐性夠定力揸足10年,方能領略本地著名基金經理口中「十倍奉還」的真諦,能做到者猶如鳳毛麟角。

老畢倒認為,較有可能盡享十倍回報之輩,既不是專業投資者亦非終日股不離口的散戶,而是對地道香港品牌情有獨鍾的消費者。這些年來,老畢一直有飲麥精的習慣,稱得上維他奶長期擁躉,可惜在下只顧為集團盈利作出微薄貢獻,卻不懂持有公司股票,以致管理層為投資者創造的價值跟自己沒半點關係,想來確實有點「嘥」。

投資當「對沖」

自認識玩股票的人,往往能找到諸般拒絕沾手好股的理由。做生意預咗經歷無數順流逆流,企業處理得當瓣瓣對辦,估值吸引極有限,價值投資者因而不一定較有把握成為「十年十倍股」得益者。在鐘擺的另一端,不熟不買,押注股票當作「對沖」日常餐飲開銷,與羅氏三傑反而更易細水長流。

講開估值,老畢有個story想跟大家分享。在我仍「未戒奶」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,美國小型股遭遇過一次巨劫,由芝加哥大學證券價格研究中心(CRSP)編製的指數中市值最小的環節,在1969年細股熊市開始後的17個月劇挫56%。投資者損失慘重,遠離「股仔」之餘,集體移情金漆招牌與增長潛力兼而有之的數十隻藍籌。久而久之,躋身這個群組的企業得了個Nifty Fifty的統稱。

美國股民其時視「股仔」為蛇蠍,但Nifty Fifty卻貴一貴都願意買,估值愈高號召力愈強。有別於今天的FAANG以美國科網五大龍頭名稱中首個英文字母串連而成,F是Facebook、N是Netflix,只此一家別無分號,Nifty Fifty到底由哪50隻藍籌組成,市場從來沒有統一說法。

有買貴冇買錯?

在老畢涉獵過的資料中,較具參考價值的要推Morgan Guaranty Trust及證券行Kidder Peabody於七十年代分別發表的企業名單,前者見於《福布斯》雜誌一篇文章的註解,而後者提及的50家公司,正正就是1972年華爾街主板中50隻市盈率最高的股份。有趣的是,兩個資料來源雖「指名道姓」,可是只有24隻股份重疊。換句話說,50家企業中半數以上但憑喜好對號入座,除了估值昂貴這個共通點外,Nifty Fifty可以有不同版本。

對名副其實的長線投資者來說,10年一點不長。七十年代美國股民愈貴愈happy,大家自然會問,押注Nifty Fifty回報如何?以30年為期,四個字足以概括一切︰令人失望!

美國一家學術機構於Kidder Peabody 1972年發表美股主板市盈率最高50家公司名單30年後,在一篇論文中指出,榜上有名的股份期內只有10隻(兩成)跑贏標普500指數,即多達八成表現不如大市,當中跟Morgan Guaranty Trust重疊的24股,30年間跑輸標指更遠。

股票與彩票

從【表】可見,這24家七十年代初炙手可熱的公司,市盈率最低也達46倍,最高更近百倍。隨後30載,24股年均回報雖有高有低,但揸足30年仍要蝕的多達6隻,四中有一矣。

老畢曾經講過,股民對亞馬遜一類企業期望高到連自己都呃埋,大家也許以為,在下想借古喻今,暗諷眼下的Netflix等同當年的寶麗來、亞馬遜就是新的迪士尼,以此類推。卻其實,在下並無此意,皆因兩個時空、兩種市場情境不可能像橙跟橙般直接比較。Nifty Fifty vs FAANG?似是而非罷了。再說,市盈率只能為投資者提供一個「平」與「貴」的參考,單看P/E高低,對背後理由不聞不問,永遠買不到好股。

在下真正想講嘅係,當年高價買入Nifty Fifty大部分成員的美國股民,十之七八30年後深深明白,買貴跟買錯原來可以畫上等號,惟當中極少數股份確實能十倍奉還,回報比維他奶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沃爾瑪於Kidder Peabody名單發表後的30年,年均回報接近27%,在整個芝大證券價格研究中心數據庫中,同期表現第三佳,揸Wal-Mart跟中彩票頭獎差不多。細心一想,投資跟賭博差別實非想像中那麼大!